close

真誠推薦(三)


 

~ 一世勸人以言  百世勸人以書 ~

 

素 直 的 心


作者 殷允芃 簡介

天下雜誌出版發行

  1941年生,山東滕縣人,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,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碩士。曾當選第六屆十大傑出女青年;曾獲三次傑出主編金鼎獎;並榮獲1987年麥格塞塞新聞獎。

  曾任美國費城詢問報記者、合眾國際社記者、美國紐約時報駐華記者、亞洲華爾街日報駐華特派員、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特約撰稿,並曾任教於政治大學新聞系。1981年創辦「天下雜誌」,擔任發行人兼總編輯;1998年創辦「康健雜誌」,現任天下雜誌及康健雜誌發行人兼總編集長。

  除英文專作外,中文主要著作為:「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」、「新起的一代」、「決策者」、「太平洋世紀的主人」、「等待英雄」、「點燈的人」、「敬天愛人」。

  1971年,以「中國人的光輝」一書為台灣深度入物特寫開啟了一扇門。

  1987年,因「建立台灣的新聞專業標準」,成為第一位獲得麥格塞塞獎的台灣新聞工作者。

  1999年,在新舊世紀交會點,「素直的心」以寬廣、誠摯、開放的心胸,為台灣教育、環境、競爭力、共同願景,鍥而不捨、點點滴滴尋找台灣前進的力量。

 

代 序

天下雜誌發行人 殷允芃

  今年初春,櫻花綻開的清晨,空氣中飄逸料峭的寒意,《天下雜誌》編輯部的海外學習之旅,開到了位於日本古都鐮倉郊區的松下政經塾。

  被稱為「日本經營之神」的松下幸之助(現亦被哈佛大學教授讚為「20世紀最了不起的創業家」),在晚年有感於日本陷於政治混亂、社會脫序,欠缺有理念、有遠見、有道德勇氣的政經領導人,而發願,自己捐助成立了這座政經人才的培養所。

有沒有sense?

  與美國哈佛的甘迺由學院不同,這裡的學員不必交昂貴的學費、不必有顯赫的經歷、不必出自豪門財團之後,只要有貢獻社會的志向、有潛能,就能被錄取,享受兩至三年的公費研習、生活體驗。

  松下認為要導正社會價值,仍要從改變政治著力,因為「光是批評政治,於事無補」,而著手協助培養日本21世紀的政經領導人才。

  在甄選塾生時,松下先問:一、有沒有理想?有沒有目標?有沒有願景?而能力則在其次。二、有沒有常識?有沒有生活感?現實感?能否知悉人性及人的局限?(也就是目前西方企業在選擇CEO時,所最重視的條件──有沒有sense?) 三、有沒有運勢?

  「運勢」是什麼?這點最難解釋,但卻也最重要。簡單來說,一、就是能否從積極面來看事情,有化劣勢為優勢的企圖與能力。二、能敏感地知道大家的需求、外界的變化,有研判輕重緩急、優先順序的能力。否則別人的忠告,會聽不進去、記不住,會在同樣的地方失敗很多次,而歸罪於運氣不好。


生活智慧靠體驗

  三年期間,塾生在課堂上課的時間極少,只有一季,而其間重視的不是課本知識的傳授,而是生活的實際體驗,包括每日早晚的灑掃、研討,和24小時內走完一百公里的體能、毅力測驗。

  松下認為,真正的學習是來自自修自得。因為「唯有自修自得,才能超越前人。」像劍聖宮本武藏,自己的路靠自己走,自己當自己的老師,自己習學。而且要萬事研修──真正的進步在於把一切體驗視為研修,盡心學習。只要用心仔細觀察,天地萬物皆可為師。

  在佔地六千坪的松下政經塾庭園一角,有座極為樸實、小小的榻榻米房間,是松下晚年偶爾來和塾生喝茶、聊天的地方。在牆上一隅掛著松下親筆書寫的「素直」二字。

  「素直的心」,是松下立塾的核心精神,也是他期望每位有志之士,自修自省的關鍵。

  什麼是素直的心?像問禪的偈語,松下幸之助並沒有給明確的定義或答案。塾生的體會眾多:那是一種自居平凡,而有的純真、誠摯和開放的心胸。能聽到別人的聲音,有與環境互動、適應的能力。

  素直的心,也是一種專家或他人的意見要聽,但不會依附、不被左右的獨立思考的能力。也因而不會被現有事物所左右,被周圍所困,而能發揮潛能無限的企圖。一種只要堅信能符合人生的意義、大眾的需求,努力去做,一定會成功的單純的意志力。

  素直的心,也是一種最純樸的sense,就像「下雨,打傘;雨停了,傘收起來」一樣的根本、自然,松下一次向塾生說。

  成立18年來,松下政經塾已初具成效。162位塾生中,已有46位身居日本國會、地方議員及市長等要職,在充滿了派閥、政商勾結和貪污的日本政壇,樹立起一股清流。

  松下政經塾的選才標準,不只適用於政界,也可以為企業參考;松下幸之助的大願景,以實際的行動來推動政治社會改革。


「素直的心」重點摘錄


海闊天空


  「未來人類面對的,是一個急遽變遷的社會,一個腦力密集的時代,一種無國界的競爭。迎向新世紀的台灣,無論是國家競爭力的提升、社會的和諧凝聚、自然環境的永續發展、人民能力素質的提升和生活品質的改善,成功的關鍵都在教育。」

──教改會諮議報告書「塑建教育願景」


運用科技、鼓勵自主學習


  美國德州Act academy,只有250位學生的小學,學校裡有450個網路接頭,包括校園的遮陽傘旁。1992年時,學生就已帶筆記型電腦上學,在家時透過網路找資料、做功課、交作業。

  人口只有三百萬的新加坡,也將運用電腦教學當做教育改革的三大重點之一。在未來五年,將花相當三百億台幣的經費,在每個學校普設電腦,使每位老師都用電腦教學,每個學生在放學後仍能使用電腦──無論是在家中、學校或社區。

  「電腦改變了我們的工作,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」,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在教師節演講中強調:「我們要運用資訊科技來鼓勵學生獨立、自主地學習。」

  和台灣一樣,除了人別無資源,新加坡奮力培育下一代人才,以科技、社會價值和創新思考為教改重點。

  罕為人知的是,新加坡在教育上也已成為台灣的新未來,去年已有1500多位台灣小留學生赴新加坡就讀。許多是企業的第三代,他們看重的是新加坡的雙語教學、東方倫理和安全。


學以致用,能力導向


  科技電腦的發達,也徹底改變了人類數百年來的學習方式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,人對資訊的記憶、儲存能力,永遠趕不上電腦。在浩瀚的資訊汪洋裡,人需要學習的是蒐集、分析、整合、運用資訊的能力,是解讀研判資訊、並將資訊轉化成有用知識的能力,是不斷創造新知識的能力。

  迎向21世紀,因應科技變化、資訊爆炸、民主多元和無國界的全球經濟競爭所帶來的急遽變遷,世界各國都急著翻新教育。

  投資於教育,就是投資於未來。美國、日本、澳洲、瑞典、新加坡的領導人都不斷這麼說,而且也開始這麼做。

  歐盟更將1996年明訂為「終身學習年」,發表「邁向學習型社會」白皮書。其中特別指出,由於科技與與知識的迅速推陳出新,每個人都需要終其一生不斷學習,學校只是終身學習生涯裡的一小段而已。

  白皮書也建議,應打破學校與企業間的藩籬,互通有無、相輔相成,也使工作中的人,可隨時再入學、再學習。並具體建議未來每個人擁有技能下,評鑑記錄每個人隨時習得的新技能。歐盟的中、小學生,除母語外,也要會通曉使用兩種外國語言,為國際化預做準備。

  世界各國的教改趨勢,都是由知識導向,走向強調手腦並用、學以致用的能力導向;由注重課程「教些什麼」,到強調學生「學到了什麼」;由偏重學校的學習,擴大為打破時空限制、隨時隨地的終身學習,也使學習和生活密切結合。

  為什麼各國的決策者,無論是政治人物、企業家或家長們,都對教育改革那麼關心和急切?迎面而來的國際化、科技化和資訊革命的滔天大浪,對每個人帶來了什麼影響和威脅?21世紀是知識世紀,知識世紀的內涵到底又是什麼?

  知識世紀的來臨,代表了工業革命時代的結束,也代表了經濟要素的改變。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梭羅說,競爭不再靠自然資源,不再靠物質設備,不再靠資金,而由腦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來決勝負。國家的競爭力和社會的凝聚,不再只靠少數的菁英,也要靠社會基層的大多數。


人與人的關係躍居主體


  知識世紀裡,對硬體設備、物質產品的依賴會減少,對軟體和精神文化、所謂腦力產業的需求會增多。製造業的重要性,被服務業取代。

  服務業產值,近年內急速躍升,目前已佔台灣總生產額的61%,美國則早已超過70%。在21世紀初,服務業預估將佔美國GNP的88%。

  服務業的興起和製造業的式微,代表了「人」與「人」的關係將重新躍居主體,替代了工業革命以來,以「人」製造「物」的效率為競爭主軸的遊戲規則。因此,與自己相處、與他人相處、與自然相處的能力,重新受到重視,與中國古代的價值相吻合。

  科技的一日千里,迫使今日的大學生,畢業後四至五年內,所學的科技都已落伍,需要不斷地再學習。企業逐漸接手學校,提供愈來愈多的訓練和教育。

  資訊傳播、交通運輸和國際貿易的發達,使得天涯若比鄰,人與人間、國與國間相互依存增加。經濟的無國界競爭,顛覆、削弱了政府的影響力,造成了競爭全球化。

  環保成為國際貿易制裁的工具;金融保險、電影、CD、甚至教育開放,成為經貿談判的新主題;國際化的人才成為世界上新的的搶手資源。這些都是新趨勢下的新產物。

  當有知識能力的人才,成為決定國家社會前途的要件時,有遠見的各國決策者,紛紛將培育下一代、因應未來變遷列為優先順位。

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,學做人、學做事、學習不斷去學習、學習與人共處,成為未來學習的四大支柱。

  當世界成為地球村時,什麼是教育應賦予一個人最重要的技能?「我想答案就是在全球各地運用自如的能力,知道怎麼玩世界遊戲,」梭羅說:「這不只包括語言,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行為、思考模式。」


有海闊天空的老師,才有海闊天空的未來


  投資於教育,就是投資於未來。教育,其實是最重要的內需、最優先的跨世紀基礎建設、影響最深遠、關聯性最強的一本萬利的投資。


尋找同路人


  面對變化劇烈、國界消失的21世紀,競爭將轉變為競合與共生;抗爭將由合作取代;在追求自我和個人的同時,公益和擔負拯救社會的責任日益重要,並積極以共同的價值觀,來尋求共同歸屬感……。


探索時空的發現之旅

  在歷史巨浪的沖刷下,名、利、權都顯得渺小而不重要。附著力強而留下閃爍發光的,反而是那些堅持跟隨自己心中清晰的鼓聲,走一條不同的路,追一個看似飄渺的夢的那些人物。


花錢比賺錢重要


  超過了一定的財富之後,金錢只變成了一種多加幾個零的數字遊戲。如何善用這些累積的財富與金錢,才是更重要、更需要花時間與智慧去思考的課題。


走自己的路

  有創造力、有彈性、有合作能力、有紀律、有愛心、有信心,而又能不斷自我學習的人,才是最能享受未來生活,最能迎接挑戰,走自己的路的人。


矛盾中的均衡

  小我與大我,個人自由與團隊目標,利己與利他,其實是陰陽的兩個,同時存在於同一個人,同一個組織、同一個社會、同一個地球之中。重要的是如何在這兩種力量的矛盾抗衡中,不斷調適修正,尋求最佳均衡。


尋求生命新起點

  在劇變來臨時,我們將要以什麼樣樂觀、進取、輕鬆的態度來妥善準備、自在因應?當生命之謎,光彩絢爛地展開時,我們要如何在探索中享受知識的樂趣?


攀登新高山


  什麼才能激發組織成員的動力?除了願景外,還要有大膽而具體的目標,並且要能以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目標達成時的情景。如果能使美夢看得見、摸得到似的真實,就能激起成員的熱誠,全力以赴。






與成功有約
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


── Restoring the Character Ethic


   身處多元化的社會,光是事業無往不利,只能算成功了一半。惟有兼顧人生其他層面的圓融和諧,才是全面的成功。

書中歸納七項準則,鼓勵讀者探索自我,從培養內在修為,激發改變外在行為的力量。值得個人一讀,更適合團體分享。



作者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

天下文化公司出版

柯維(Stephen R. Covey)

現任柯維領導力中心董事長,曾協助一百餘家名列財星雜誌五百大的企業,及眾多中小企業、教育單位、政府機關、訓練領導人才。獲有哈佛大學企管碩士與楊百翰大學博士學位,並當選為「青年總裁協會」(Young Presidents’ Organization)的十大傑出人才。著有《人際關係之精神根源》(Spiritual Roots of Human Relations)暢銷書籍,在領導理論、家庭與人際關係、個人管理等領域素負盛名。



譯者簡介


顧淑馨

上海市人,台大歷史系、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畢業。曾任中廣公司、聯合報編輯,現任於美國文化中心。主要譯作有:《樂在溝通》、《一躍而過》、《創世紀》、《全球弔詭》(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公司出版)等。

 

書評

在「追求成功」的戰場上,「品德」屢次輕易擊敗「個人魅力」。證明惟有具備品德,才能獲致恆久的成功;而且為追尋生命與事業意義的人們,帶來滿足與喜悅。

—— 魏爾生(Larry Wilson)《改造遊戲規則—21世紀銷售新法》作者


要提升企業與個人的生產力,最佳途徑便是加強人力資源。本書提出指引,極富意義且切中時弊。

—— 羅傑斯(F.G.〝 Buck〞Rodgers)《行銷巨人IBM》作者


柯維對成功的準則知之其詳,他藉本書強調:我們對社會亟待重建品德。本書可謂探討「自我成長」書集中,值得細品的又一力作!

—— 史東(W.Clement Stone)《成功雜誌》創辦者,1982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


本書不但提供了追求積極幸福人生的秘訣、事業成功的良方,更是緝十可行的行動計畫,堪稱此類書中的佼佼者。

—— 戴維森(T.N.Davidson)青年總裁協會國際部總裁


本書使我的生活大為改觀,變得更加快樂、更能助人,領導力也有長足進步。由於獲益匪淺,我決定與全體員工一同分享此書。深信我們都能擁有和樂的家庭以及不斷成長的企業利潤,對社會作更多貢獻。

—— 華理斯(W.J.Wallace)寶鹼菲律賓分公司總裁



黑幼龍


追求全面的成功,才是真正的成功           

多年前我在美國參加一項講習會,有一位總經理在報告他未來目標時表示,他最盼望的就是「平衡」;因為很明顯的,在他的成功背後,他的家人成了犧牲品。

他的這幾句話造成會場的片刻沉默,也為那幾天的數字、圖表、方針的排列組合帶來了些許感性色彩。

從那時候起,我也會思考「成功」的涵義。

對許多人而言,成功指的是財富。但對甘迺迪家族而言,成功一定指的是聲望與地位;還有的人畢生追求的是高深的學問或者是幸福美滿的婚姻、良好的親子關係等等。

要是這些都能成功該多好——很多人會這樣想。然而如何才能追求成功,特別是平衡且全面的成功?


追求圓融和諧

《與成功有約》這本書即告訴了我們走向全面成功的必備信念(或基礎)。諸如:

● 極需重新探索自我,培養從依賴、獨立到互賴的人際關係。

● 光是事業成功只能算是成功了一半,惟有兼顧事業、家庭、人際關係、個人成長等人生其他層面的圓融和諧,才是真正的成功。

有的人在看完一本好書後,會用「愛不釋手」,或一口氣連續看完來形容。但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,卻有一種很特殊的感覺。

那就是——捨不得把它一下子看完。看完一段之後,我常會闔起書來,默思良久,或者與家人、朋友分享。

書中的好多原則可說正與卡內基訓練的原則相吻合。例如:

● 不該為他人的想法或喜好而活;

● 人與人之間應該尊重彼此的不同點;

● 人際關係不是擺佈他人的花招。人與人相處可以是對二人皆有益處的狀況,也就是贏贏(而非輸贏)的關係。

● 應從他人的角度來了解事情的原委(這一點寫得最精采),越有自信的人越承認與尊重他人的存在。

● 人是習慣性的動物。人要有所改進,也就是想得跟以前不一樣,由於習慣的牽制,有時實在非常困難。然而,只要堅持原則,採取行動(了解與同意還不夠),一定可以改變。

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在台大教書。有一次他對我說,教了這麼多年的書,他最大的心願就是作一位人師,而不是作一位教書匠。

當時我就在想,同樣是天天工作,目標不同竟會造成那麼大的差異。無論就價值觀、樂趣、自我實現而言,人師與教書匠可謂天壤之別。

同樣的婚姻關係,有的夫妻愈來愈冷淡、無情趣,最後變成陌路人。他們的關係像是一本支票戶頭,不停地在透支。

有的夫妻關係則像是一本存款戶頭,在一起愈久,錢存得愈多。因為他們常求進步、成長。多年生活在一起,他們還持續當初的承諾。

開啟改變之門

其實我們與朋友之間的關係,與同事、夥伴的關係,與主管、部屬的關係,與客戶的關係也都一樣。我們有選擇的權利,我們可以選開支票戶頭,我們也可以選擇與他們開存款的戶頭。

要想有一個最佳選擇,不妨參考作者所歸納的七大準則:操之在我、確立目標、掌握重點、利人利己、雙向溝通、集思廣益、均衡發展。從修養內在品德,由內而外開啟改變之門,從個人的成功到人際關係的成功,進而達到全面關照生命的境界。

如果說人生最佳的投資,就是「自我投資」,那麼本書中提及的七大準則,絕對值得我們投資。因為——
選對了,我們就與成功有約了。


(本文作者為台灣卡內基訓練負責人)

 




前言 ──如何善用本書




在正式討論追求圓滿成功的七大準則之前,建議讀者先建立兩個新觀念,這將使你閱讀本書的收益大為增加。

首先,我建議各位不要對本書等閒視之,大略讀過便束諸高閣。當然,你不妨從頭到尾瀏覽一遍,以了解全書梗概。不過我希望在你改進自我的成長過程中,本書能時時與你為伴。本書的編排方式分成幾個段落,便於讀者隨時參閱並付諸行動。即使你已對書中的原則觀念得心應手,還是可以不時翻閱,或許會有更多的體會與收獲。

其次,我建議你改以老師的身分來閱讀,除了吸收還要發表。在閱讀過程中,應有心理準備,預計在四十八小時以內,與人分享或討論讀書心得。

我相信心態不同,閱讀的成就也會兩樣。現在你就可以假定今天或明天,要記憶猶新之際,把本章最後一節的主旨告訴家人、朋友或同事。然後試著比較一下,感覺有何差別?

我保證,這種閱讀方式可以增強記憶、加深體會、擴大視野。而且會有更強烈的動機去應用書中所提原則。同時,開誠布公地與人分享讀書心得,可以改變形象,贏得友誼,甚至為你帶來一群實踐七大原則的同好。

敞開「改變之門」

最後我要藉用美國作家佛格森(Marilyn Ferguson)的一段話:

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。我們每一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,不論動之以情或說之以理,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。

倘若你已決定打開「改變之門」,接納本書所闡揚的觀念,那麼我保證,你會得到以下的收穫。

首先,你的成長過程雖是漸進的,效果卻是革命性的。前三項有關個人成功準則,可以大幅提升你的自信。你將更能認清自己的本質、內心深處的價值觀以及個人獨特的才華與能耐。凡是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,就能產生自尊、自重與自制力,並且心安理得。你會以內在的價值標準,而不是旁人的好惡或是別人比較的結果,來衡量自己。這時候,事情對錯的尺度已無關乎是否會被揭發。

你還會意外地發現,當你不再介意別人的觀感時,反而會去關心別人對自身、所處環境以及與你的關係有何看法。你不再讓別人影響情緒,反而更能接受改變,因為你發現有一些恆久不變的內在本質,可以作為支柱。

至於追求人際關係成功的三項準則,能夠幫助你重建以往惡化,甚至於斷絕的人際關係;原本不錯的交情則更為鞏固。

第七項準則可以加強前面六項準則,時時為你充電,達到真正的獨立與成功的互賴。不論你的現況如何,天下沒有改變不了的習氣。因此只要有心,我都鼓勵大家敞開改變的大門,培養新的習慣,學習不同的行為模式。雖然這需要長時間下工夫,但是必定值回票價。誠如美國開國初期政治思想家潘恩(Thomas Paine)所說:

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。唯有付出代價,萬物始有價值。上蒼深知如何為其產品訂定合宜的價格。






「與成功有約」重點摘錄



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

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主嗎?
那麼先做個更負責盡職的員工吧!
你希望獲得信任嗎?
那麼先作個值得信任的人吧!
阿斯匹靈式的建議只能暫時解決問題,
唯有反求諸己,從觀念與品德做起,
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,才能使你在人生各層面表現出眾。



真正卓越的人生,少不了正直的生活。

—— 美國生物學家及教育家喬登(David Starr Jordan)



品德與個人魅力孰重?

正巧在當時,我潛心研究自一七七六年以來,美國所有討論成功因素的文獻。我閱讀或瀏覽的論者不下數百,主題遍及如何自我提升、力爭上游以及大眾心理學等等。對於愛好自由民主的美國人民所公認的種種成功之鑰,已算得上瞭如指掌。

從這兩百年的作品中,我注意到一個令人詫異的趨勢。那就是過去五十年來討論成功的著作都很膚淺,談的都是如何因應社會形象的技巧與如何成功的捷徑。但往往都是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的特效藥,治標而不治本。

相形之下,前一百五十年的作品則大異其趣。這些早期論者強調「品德」為成功之本,諸如正直、謙虛、誠信、勤勉、樸實、耐心、勇氣、公正和一些稱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。富蘭克林(Benjamin Franklin)的自傳就是這個時期代表作,內容主要描述富蘭克林如何修養品德。

品德成功說強調,圓滿的生活與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。唯有修養自己具備品德,才能享有真正的成功與恆久的快樂。

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,人們對成功的基本觀念改變了。由重視品德轉而強調個人魅力,即成功與否取決於個性、社會形象,以及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圓熟技巧。這種思潮朝兩大方向發展:

一是著重人際關係與公關技巧;一是鼓吹積極進取心態。

由此衍生出的行為準則,有些的確是金科玉律,例如:「態度決定成敗」、「微笑比皺眉贏得更多友誼」及「有志者事竟成」等等,但卻也毫無避諱地鼓勵玩弄手段、欺騙他人。例如運用技巧贏得好感,偽裝自己以套取情報,或虛張聲勢,甚至以威脅手段達到目的。

這類論著中,有些固然承認品德是成功的要素之一,但多半不十分重視,只是聊備一格。對作者而言,品德只不過是用來妝點門面,要緊的還是速成的技巧與捷徑。

兩相比較之下,我終於了解,過去我與珊德拉潛意識裡都受到這種速成觀念的影響,才會對小兒採取上述作法。其實,我們那麼做是為了自己的社會形象。在我們心目中,這個女孩有失顏面,我們重視如何扮演模範父母以及維持形象,更甚於對孩子的關切。這種心態或許也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看法。的確,在面對與處理這個問題時,我們被許多因素所矇蔽,反而忽略了兒子本身的幸福。

珊德拉和我愈深入地探討,愈慚愧地發現,我們本身的品格、動機與觀點是如何強烈影響著孩子。因為好面子,使我們對孩子的愛有了條件,造成他的自我評價低落。所以我們決定從自身下工夫,不講究技巧,而著重調整內心真正的動機與孩子的看法。我們不設法改變他,轉從客觀的角度去了解,找出他獨特的個性與特質。


觀念改變,豁然開朗

經過一番努力,我們終於發現這孩子也有不同凡響之處與無盡的潛能,只要順其自然,必可發揮無疑。於是我們決定不再插手,讓他自由發展,只是從旁肯定、重視,並且分享他的一切經驗。另一方面,我們也做了一番心理建設——勿憑藉孩子良好的表現來肯定自我。

一旦擺脫了過去的心態,頓時感受到一股新氣象。不必再拿兒子與旁人比較,把固定的社會模式強加在他身上,反而能夠平心靜氣地與孩子相處。我們相信他有能力應付人生的種種挑戰,也就不亟於保護,使他不受嘲笑。

可是孩子已習於接受保護,因此一開始表現得相當退縮。他向我們求援,我們雖然傾聽,但不一定如他預期的反應。這無形中傳達了一個訊息:「父母不必保護你,你不會有問題的。」

幾個月過去,他漸漸有了信心,也肯定自己的價值,終於以自己的速度與步調發揮潛能。不論在學業、運動場與社交場合上,他的表現以一般社會標準來衡量,都是相當傑出的。這一切都在一念之間,一旦觀念改變,便豁然開朗。後來他還當選學生社團代表、州代表隊選手,拿回家的成績單則科科甲等。另外,還培養出誠懇熱心的個性,走到哪兒都能與人相處融洽。

珊德拉與我相信,這個孩子「足以傲人」的成就,出於自動自發的因素要多於外在的影響。這是前所未有的經驗,對我們教養子女以及扮演其他角色頗具啟發作用。也使我們體驗到,憑藉品德及依恃個人魅力而成功,期間的差距何其大。

光有技巧還不夠

教養兒子的經驗,以及研究人們的認知能力、閱讀討論成功因素的著作,三者心得相互激盪之下,我突然間認清了個人魅力說無與倫比的影響力。也體會到自小所學且深植於心靈深處的價值觀,其實與現在四處瀰漫的速成哲學相去不遠,而這種細微的差異經常被人忽略。多年來我所傳授他人的若干準則,自認十分有效,卻與流行的思潮不盡相同,現在我終於對箇中原因有了深一層的領會。

我並非暗示,個人魅力論所強調的重點,如追求個人成長、訓練溝通技巧、培養積極思考及發揮影響力,不具效用。他們有時確實是成功的要素,但是這些只是次要卻非最根本的優點。或許我們循著前人的軌跡開創前程時,太過重視造就自己,忽略了前人所奠下的基礎;也或許我們習於坐享其成,已遺忘了自己必須耕耘。

即使我可以運用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,為我赴湯蹈火,或對我產生好感,彼此同仇敵愾;然而只要品德有缺陷,尤其是言不由衷、虛情假意,終究成不了大器。因為言不由衷會招致懷疑,到時一切的所作所為都會被視為別有用心。任憑再冠冕堂皇,甚至出發點再善良,如果不能獲得信任,就算成功了也經不起考驗。因此,唯有基本的品德能夠為人際關係技巧賦予生命。

只重技巧就彷彿考前臨時抱佛腳。縱使有時順利過關,甚至成績還不錯,但未經日積月累的苦讀,絕無法學得精通,也不能增進心智成長。

試想如果耕種也臨時抱佛腳,豈不荒謬?春天忘了播種,夏日忙著享樂,秋天能夠收成嗎?要怎麼收穫,先那麼栽,沒有捷徑可抄,這是自然界的定律。

世事亦復如此。在人為的社會體制中,例如學校裡,你或許能靠著一點小聰明,成功於一時。短暫的人際關係中,你也可以憑藉個人魅力暢行無阻,不但令人留下良好的印象,甚至會被視為知己。但對於持久的人際關係,這些次要的長處便英雄無用武之地。倘若沒有真誠的品德做後盾,日久見人心,真正的動機總會浮現,一時的成功便難以為繼。

許多具備這些次要優點,也就是社會公認有才華的人,往往欠缺基本的品德。不論是同事、朋友、配偶或是處於尷尬年齡的青少年,你的四週一定存在這種有缺陷的人。事實上品德才是溝通的利器。愛默生(Emerson)曾說:「大聲喧嘩反而難以入耳。」

當然,也有人品德修養不錯,卻拙於言辭,自然影響到人際關係的品質,但瑕不掩瑜。

由此可見,內在本質比外在言行更具說服力。這個道理人盡皆知,有人能獲得完全的信賴,因為我們了解他的本性。所以不論他是否辯才無礙,或是否長於人際關係,我們依然信任有加,而且與他們合作無間。

文學家橋登(William George Jordan)曾說:

人性可善可惡,冥冥中影響著我們的一生,而且總是如實反映出真正的自我,那是偽裝不來的。


反求諸己,由內而外

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:

重大問題發生時,依我們當時的思想水準往往無法解決。

當我們環顧四週、審視內心,發現因追求速成特效反而製造了許多問題之後,才會了解,有些根本的問題不能以膚淺的方式解決。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入的新思想標準,也就是一套正確的行為準繩,引導我們解決根本的問題、追求圓滿的人生。這種新的思想標準,正是本書所要討論的主題,它強調原則與品德以及「由內而外」的修為。

「由內由外」即「反求諸己」,由個人最基本的部分 —— 
觀念、品德與動機 ── 做起。

如果你想擁有美滿的婚姻,那麼就作一個能產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,不要一味強求對方。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聽話、更討人喜歡,那麼先作個言行一致、充滿愛心且懂得體諒的父母。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享有更多自由與自主,那麼先作個更負責盡職的員工。如果你希望獲得信任,那麼先作個值得信任的人。如果你希望才華不被埋沒,那麼先修養自己的基本品格。

由內而外的修為強調,先追求個人的成功,才能有人際關係的成就;先信守對自己的承諾,才能信守對他人的諾言。凡是以個人魅力重於品格,或者不能由個人修養做起,而冀望改善人際關係,都將徒勞無功。


不要說「我辦不到」

我們可以利用自我意識檢討本身的觀念,以言語為例,它頗能真切反映一個人對環境的態度。

習於受制於人者,言語中就會流露出推卸責任的個性。例如:


「我就是這樣。」彷彿是說:這輩子注定改不了了。

「他使我怒不可遏!」意味著:責任不在我,是外力控制了我的情緒。

「辦不到,我根本沒時間。」又是外力控制了我。

「要是某人的脾氣好一點,」意思是:別人的行為會影響我的效率。

「我不得不如此。」意味著:迫於環境或他人。



言語態度對照表: 

受制於人
˙我已無能為力 
˙我就是這樣一個人 
˙他使我怒不可遏 
˙他們不會接受的 
˙我被迫…… 
˙我不能 
˙我必須 
˙如果…… 
操之在我
˙試試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
˙我可以選擇不同的作風
˙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
˙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達方式
˙我能選擇恰當的回應
˙我選擇
˙我情願
˙我打算…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莉玲(麗霖) J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